陳太太懷孕30周時產檢超音波發現胎兒的小腸過度膨脹,超過一般正常的寬度,婦產科醫師懷疑是腸道阻塞的狀況,與小兒科醫師共同討論陳太太產後的新生兒追蹤計畫。待新生兒出生後,隨即由新生兒科以及小兒腸胃科共同照護,並照會小兒外科醫師擬定跨專科團隊治療方案。然而孩子出生後,因為血液感染與嚴重腹脹問題,一直無法順利進食,醫療團隊與家屬共同討論執行外科手術,進一步確診為罕見的第四型小腸多段閉鎖。經由手術治療及新生兒加護病房的術後照顧後,當移除氣管內管那一刻,看到寶寶大口吸奶的滿足表情,讓家屬與醫護團隊欣喜萬分。
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部主任周安國醫師表示,每個即將迎接新生命的爸爸媽媽,對於胎兒的健康都十分注意,並定期接受各項產前檢查與超音波追蹤。然而,當遇到寶寶被篩檢出,可能有先天性異常的時候,後續該如何讓寶寶獲得最佳治療也極為重要,案例中的新生兒經過醫療團隊治療後順利返家。
阻塞位置常在十二指腸 超音波難難100%確診
牙周病患者容易掉牙,牙齦脆弱咀嚼易引起疼痛,所以許多老人家常因「牙口不好吃不下飯。」營養也和智能有很大的關係。現在也有新的研究發現,牙周病可能會增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,腸胃不好影響營養吸收,可能使失智更惡化。「身體每個部位都要好好照顧,否則可能引發連鎖效應!」黃仁勇說,多數人都以為牙周病只是單純口腔的疾病,即使有牙齦流血、牙齦紅腫,甚至是蛀牙等等現象,往往因為怕看牙而忍住不治療,卻反而造成全身性的問題。目前發現和牙周病有關的疾病,不只有失智症,以及前面所提到的心血管疾病、中風等風險。牙周病還可能使關節炎惡化,甚至引起肺炎。在許多養護機構中都發現,使用呼吸器的病患如果有牙周病口腔沒有照顧好,細菌可能吸入深部肺部引起肺炎。建議一旦發現牙周有狀況,即使症狀輕微都要趕快就醫治療。輕微的牙周病治,只要清除牙齒、牙齦的菌斑、牙結石等……若到很嚴重,牙齒鬆動了才就醫,可能就要拔牙、切除生病的牙齦、重建牙齦以便裝上假牙,治療過程相對複雜,更要耗時數個月到一年左右才能治好。
周安國主任說明,新生兒的腸胃道阻塞從食道、胃、小腸、到大腸、肛門都有可能會發生。本身也是新生兒科專科醫師的周安國醫師指出,最常見的位置是在十二指腸,大約佔了全部腸胃道阻塞個案的百分之六十。而發生在其他小腸的比例,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。這些個案產前有可能在超音波上看到腸道擴張,或是胎兒羊水過多的情況,但是並不是每一位腸道阻塞的新生兒,都可以經由產前超音波診斷,能夠在產前超音波上面發現的比例不到一半,因此新生兒出生後的症狀及觀察也很重要。
注意新生兒腹牙週治療脹嘔吐 腸道阻塞表徵
當新生兒發生腹脹合併膽汁性嘔吐及胎便延遲排出的情形時,這些多是腸道阻塞的臨床表現。而治療腸道阻塞的方式大多需要手術的介入,再配合加護病房的術後照顧,方能讓此類疾病的預後達到最好。
由於大多數的腸道阻塞或閉鎖並無法透過產前就篩檢得知,因此周安國醫師提醒,如果遇到新生兒持續腹脹合併膽汁性嘔吐,或是延遲性胎便排出,就需要特別留意腸道阻塞的可能性,並尋求新生兒科醫師診治。
留言列表

